对我国权威的哲学定义的分析
2019-04-11 15:54:33
  • 0
  • 1
  • 4
  • 0

单国华

尽管哲学界比较多的看法是不把哲学看成是一门学科,但我国权威的关于哲学的解释,还是把哲学看成是一门学科,看成是成体系的知识,也就是说有自己特定的领域,可是如果认为哲学有自己特定的领域,那么传统的一种说法,即哲学是所有科学之母的说法就无法成立了。

《现代汉语辞典》中“哲学”词条是这样说的:“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的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对立派别。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辞海》与一些权威的教科书的定义大同小异,我之所以选择词典的解释,因为词典一般都是定论性解释,而非探讨性解释)。

这个阐释似乎表明“学说”就是哲学的属概念。我之所以说“似乎”,因为从表现形式看,这并不是严格的定义,更多的只是对哲学的描述,像对待范畴一样。但称哲学为“学说”,即是成体系的看法,这与哲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如果说某个人的哲学思想是成体系的倒还可以,但从哲学的整体而言,显然就不是这样了,例如西方哲学虽有一些共同的范畴,但因此说它形成了一个体系显然是不妥的。笛卡尔的哲学与康德的哲学与黑格尔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能成为一个体系吗?更不用说与孔子的哲学、老子的哲学能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成体系了。

这个阐释还有其他问题,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这是个非常含混的说法,它是指以它们为思考的中心还是思考的内容与它们有关呢?如果是前者,说明哲学是研究它们的,而不是产生这些观念的,也就是说先有这些观念后有哲学;如果是后者,又无法与其他科学区分开来,因为所有的科学都与这些观念有关,哪怕是数学。

其二,这一解释明显是将哲学置于其他科学之后,即先有其他科学然后才诞生哲学。“在具体的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语,清楚表明科学的分立在先,而哲学的产生在后,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没有哲学之前,先有了各门科学知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人类最早期的认知与探索活动,我们可统称为哲学(爱智慧),只有当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成系统时,就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了,这就是人们把哲学称为科学之母的原因。倘若像词典的解释,在泰勒斯,苏格拉底之前,是不是就有了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之类呢?当然,如果说在哲学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零散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这是肯定的,但绝不能称“各门”,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形成“门”。至于“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显然不是哲学独有的特点,所有科学都具有这些特点。

其三,这一解释将哲学的根本问题放在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明确上,是不是说它也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研究领域呢?如果是这样,它就应该与一般科学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不应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似乎进一步强调了哲学不能成为一切科学之母。强调“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不是因为恩格斯的观点的缘故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原话中提的是“重大的基本问题”,即在“基本问题”之前还有“重大”一词,这说明恩格斯并不强调它是唯一的最根本的问题,只是基本问题之一。再说,把它视为根本问题,就意味着,哲学一开始,譬如泰勒斯时代,或老子孔子时代就忙于区分二者的关系,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其四,这样的解释明显地把中国哲学排除在外了。虽说中国哲学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有关,但它不能说是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更不存在上述的根本问题,因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基本上不考虑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过去我们用西方的哲学理论来套中国哲学,一定要给某个哲学家帖上唯物或唯心的标签,结果造成了理论上的尴尬。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定义是非常不成功的,并且还会对人们的哲学思考产生严重地误导,甚至还为树立某种哲学为绝对权威大开方便之门,从而阻碍了整个哲学的向前发展。这个阐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哲学本身与对哲学的研究没有得到严格区分,混淆了哲学与哲学史,因此也就没办法把哲学说清楚。至于最后一句话,涉及到的是哲学的外延,而不是对内涵的规定。

“哲学”一词源自于古希腊的philosophy(爱智慧),这个词明显就不是学问学科类的意思,而是关于活动行动的。因此,许多著名的哲学家都强调哲学不是学科。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哲学是单独列为一项的,是与社会科学相对的,显然意识到了哲学的特殊位置,但又把它列在学科之中,这又犯了上述的错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