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应该是什么
2020-03-25 12:03:41
  • 0
  • 0
  • 3
  • 0

单国华

近来发现,人们往往喜欢谈信仰,却常常连“信仰”这个词本身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不进行比较确定的解释的大谈特谈,实质上只能是停留在某种宣传上,并不能帮读者真正把握“信仰”,更谈不上建立起一定的“信仰”。

我不知道“信仰”一词在英文或其他语言中的确切含义,具体所指,这里只是从中文的角度谈谈我对“信仰”一词的看法。

在这个词中,“信”是确实的意思,是相信的意思,因确实而相信。“仰”是抬头向上看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尊奉的意思。所以《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当然,这里的“确实”,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真实的确实,而主要指的是自己所认为的确实。例如对神的信仰,就是自己所认为的确实,因为到目前为止,的科学观察与研究,都不能证实真有个人格神存在(所谓人格神,就是具有人一样的外表与行为习惯,表现得像人一样的神,大多数的宗教所崇信的都是人格神),因为只能看成是信仰者在某种宣传的引导下把它当成是真实的。

仰是抬头向上,把对象抬得很高,自己贬得很低,是匍匐在它的脚下。因此,“信仰”就不仅仅是表示了尊敬,更多是敬畏,不仅不要冒犯它,对于它的理论指示还要遵照执行,不要偏离,不能更改,甚至不能随意修正。如果没有奉行,是要受到惩罚的。最典型的如同宗教,违反了教义教规就会受到惩罚。由此看来,“畏”在信仰中所占的份量是很重的。我想这一点,恐怕许多人没有充分注意到。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信仰,通常的观点是人们对待宗教是实用主义的态度,例如去庙里烧香拜佛,人们常常是有需求才去,并且目的很明确,如希望神佛保佑平安,保佑升学,保佑婚姻,保佑加薪晋级等等。但是不管实用不实用,毕竟还是一种信仰啊!怎么能说缺乏信仰呢?

其实说缺乏信仰,最主要的表现并不是有没有所信赖的东西,也不是有没有明确的需求目标,更多的是要看有没有敬畏之心。我们许多人的做法,其实并不是信仰神佛,而是在利用神佛,支配使唤神佛(这也许就是学者们说的“实用主义”吧,只是“实用主义”太不到位了)。在“我”与神佛的关系上,“我”成了主人,神佛却成了仆人。我烧了香了,还烧了头柱香了,捐了好多好多钱了,就好像给神佛开了工钱一样,神佛就应该为我做点事了,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大病痊愈。就像《天方夜谭》中被所罗门封印在瓶中的恶魔一样,听我使唤。至于教义教规,神佛的要求就全然不顾了,甚至连安全意识都没有,连危险都不顾。自以为有神佛保佑,自己就变得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生活中,这样的人非常多。俗话说“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就是这个意思。俗语中的“平时不烧香”,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信仰的形象表述。没有对神佛的敬畏,只有对神佛的利用。

不仅宗教如此,对于某些理论的信仰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例如对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有些人口头说是信仰,但实质则是利用,是为“我”所用,因为缺乏敬畏之心。具体表现在随意更改、断章取义、选择执行等等上,还常常美其名曰“发展”云云。当然我并不是说,一种理论只能固守不能发展,而是说,一定要从逻辑上区分开来。如果要改进与发展,那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而不是以信仰的态度对待。如果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那就应该可以对这种理论进行广泛的讨论,可以进行分析批判,并且不能只是某个人的权利。如果是信仰,那就严谨遵行,虔诚而敬畏的对待之。二者不能混淆。

由此看来,敬畏之心是区分有无信仰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一方面说信仰,一方面又与这斗与那斗,乐于其中,乐此不疲,甚至把自己视为神,随意“发展”被信仰的理论,则是全无信仰的表现。而信仰全无,那是一定会遭殃的。

有信仰,有敬畏,个人的欲望就会受到限制,野心就不会膨胀。千万不要高估人的理性,尤其是不要幻想精英人士、伟大人物的无私无欲,理性英明。如果他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就一定会把人们带入泥潭之中。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