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欺骗
2019-09-21 11:47:15
  • 0
  • 0
  • 0
  • 0

单国华


毛姆说:“美是一条死巷子,它是一个通向子虚乌有的山峰”。在所有的骗局中,“美”是最大的骗局,是最高明的骗局,它什么都没有给人们,却让人们心醉神迷地不顾一切地追随、追求。

到目前为止的哲学,都是以“我”为本的哲学,都是从“我”出发的哲学,所有的哲学都是为了解决人自身生存的安全问题。既然“我”是生存的主体,人们的一切认知与主张,理所当然地就会从维护“我”的利益出发。我们不能设想,人真的能站在某种绝对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世间的一切。

以往的美学研究之所以步入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就是以为“美”是个与“我”无关的东西,因此在研究“美”的时候,是不应该有丝毫的“我”的因素,诸如情感之类的东西是绝不能有的,甚至认为审美都与“我”无关,传统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审美时要静观,并且还发明了一个词——“观照”来专门形容这种状况。结果使研究者陷入了一个不可自拔的矛盾境地:一方面“美”是与人无关的,人们在观照美的事物时,要心如止水,没有丝毫的功利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审美的结果是主体的身心感愉悦,获得审美的快感。然而一个与主体毫无关系的事物,又怎么可能让主体愉悦呢?假如要坚持这一观点的话,就必定要设想人的意识与情感是不能完全自己做主的,外界的某种神秘的事物(譬如神、上帝等)也可以左右控制人们的意识与情感。当你看到某种事物时,神说高兴起来,于是你的高兴了,但你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这似乎很符合审美活动的真实状况。然而科学研究是不能停留在设想上的,设想必须得到证实,这是西方哲学所要求的。首先你得论证神的有无,然后得论证神是如何操作的,但这个任务是注定完成不了的。

人们在对“美”研究时,实质上并没有像一般科学研究那样,冷静地把“美”作为一般的客观现象来对待,而是怀着热爱和崇敬的心情对待它,事实上把她当成了顶礼膜拜的对象。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几乎没有研究者说“美”的坏话,几乎没有研究者贬低“美”。这样的情绪,自然而然会使研究者有选择地对待各种审美现象,而这种选择,恰恰又反映了人们对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或者说是美化,严格地说,这就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欺骗的后果当然是非常严重的,那就是研究无法进行下去了。今天美学的现状,正是这种后果的表现。

其实不止是在研究的对象上,人们进行自我欺骗,作为对象的“美”,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它并没有真实地给我们什么,一切都是我们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幻化出来的。本质上讲,审美过程就是一场白日梦,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白日梦。

我们人类是富于自我欺骗的,对待外在的事物,我们并不能真正冷静客观地看待,往往是非常情绪化的,会朝某方面夸大。对于一些与我们的需求相违的,人们往往会丑化它,而对于能满足我们的某些需要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些因素,人们就会美化它,这些情绪化恰恰说明了人性的弱点,当然很可能同时又是优点。就好像许多有利于我们生长,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我们的生理机制就赋予它“甜”的味觉,而不利我们的则赋予它“苦”的味觉一样,这样就有利于我们选择食物。

真有个审美对象吗?除了真实存在的事物之外,并没有一个所谓审美对象存在,一切都是“我们”的虚构。即使是非常真实的色彩,其实也是“我们”虚构的。自然界除各种电磁波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彩”。我们感受到的色彩,都是我们的视锥细胞把极小一部分被称之为可见光的电磁波“染”上的颜色。当然我们不能说,人在生物层面就自我欺骗了,这显然可以理解为染色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是为了更高效地区分事物。但由此带来的审美,则是不折不扣的自我欺骗。颜色的象征意义,颜色的情感意义,统统都是观看者自己加上去的,它自己从来就没有。

玫瑰与爱情有什么关系,牡丹与富贵有什么关系,高山与伟大又有什么关系,大海与胸怀呢?彩虹与幸福呢?全都没关系,都是我们附加上去的。

有太多的事物被我们美化了,又有太多的事物被我们丑化了,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需要与喜好。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充满了欺骗与谎言的历史,不仅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如柏拉图所说,撒谎是政府的特权),所有的人(包括统治者)既有互相欺骗,同时又自己欺骗自己。统治者欺骗人民属于政治,可以说涉及真理方面,人们之间的互相欺骗,涉及伦理方面,而所有人的自我欺骗则涉及审美方面。而所谓的“美”正是人们自我欺骗的产物。为什么我们会把真善美视为无比崇高的追求呢,就因为这些原因。如果人们都是真诚相待,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没有那么崇高与伟大了。

这实质上是个悖论,因为充满了欺骗,所以要追求真善美,但真善美本身又是更深层次的欺骗。

美学家们之所以会如此对待美,就因为人们的自我欺骗。美是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的,人们美化“美”,实质上是在美化人性,尽管有人认为人性本恶,但从内心而言,人们自始至终都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哪怕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人们依然对社会,对他人抱以希望。如果人们真的认为人性从根本上就是邪恶的,怎么可能还有美好的愿望呢。即使是那些认为人性本恶的,估计也是对某种不满的发泄,而不是真如此,否则这些人也许连生的勇气都没有。


(人的五官、身材、肤色等,不过是某种内存品质、生活状况及社会文化的符号,如眼睛大与真诚、纯真等有关,微笑与友善有关等等)

人类的所有的探索都是从“我”出发的,都是以“我”为原点的。以往的美学研究总想摆脱“我”,以为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低俗的,而离得越远越显得高雅神圣,于是就出现了对真善美等价值观的高估,其结果是越来越陷于迷茫。

(详细的论证过程,请参见拙著《美不是个东西》,已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照片均来自网上,非本人拍摄。对摄影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